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之际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市委、市人民政府将民政工作纳入贺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全市民政系统牢记职责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奋力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世界长寿市”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贺州民政这五年——各县(区)民政事业发展成就巡礼”专题,全面展示各县(区)推动新时代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昭平县
兜底脱贫攻坚 助力乡村振兴 奋力谱写昭平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昭平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工作部署,主动作为,认真谋划,积极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责,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谱写昭平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全面发力,兜底脱贫攻坚和助力乡村振兴
低保兜底脱贫攻坚。2020脱贫攻坚年,昭平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发放金额238.97元(达标235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4370元提高到5200元,低保覆盖率为6.8%。当年共有在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8107户25834人,其中纳入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有5181户20390人,全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7740.2万元,月人均补助238.97元。五年来累计救助城乡低保对象144.05万人次,为脱贫攻坚兜底。
社会救助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昭平县脱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开始,到2024年民政各项惠民补助资金(低保、特困供养、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高龄补贴等)每年约增长4.5%,五年累计救助资金6.68亿元,助力乡村振兴。
老有颐养,积极应对老龄社会发展
建立兜底照护服务机制。针对失能的救助对象照护难问题,昭平县主动与服务机构进行洽谈,建立了与贺州广济康复医院的合作关系,将失能的特困对象和低保对象群体寄托照顾,目前有230名失能救助对象得到兜底照顾,解决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
建设兜底保障服务设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建设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6个,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50%;打造昭平县社会福利院为三星级养老机构,床位120张;新建马圣生态养生养老服务中心项目,计划投资1.1亿元,占地50亩,建设床位492张,目前已经完成主体建设,在年内可实施运营,到时可实现救助对象在县内进行医养照护。
发挥慈善救助兜底作用。2022年以来,全县组织开展“三助”“奉献爱心,助力乡村振兴”等系列捐款活动,累计接受捐款743.95万元,同时链接爱心人士开展结对帮扶,惠及困难群众1万多人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爱保护,提高未成年人服务水平
不断提高儿童福利和生活救助水平。目前昭平县有孤儿55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70人。从2022年1月1日起,全县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补贴由原来每人每月950元提高到1022元。五年来共发放孤儿生活补助金2554人次,发放257.57万元;发放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补助金10252人次,814.98万元;发放孤儿助学金226人次,56.42万元。共排查出流动儿童3000人、留守儿童2413人,全部录入儿童信息系统,为下步工作开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
开展关爱活动,提高关爱水平。五年来,共向在校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发放“爱心包”640份。通过政府购买方式开展由昭平县爱塑公益社工服务中心承接的“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项目,会同县妇联开展“爱心妈妈、爱心家长”关爱活动,对130名留守儿童“一对一心理疏导服务”,共举办5期儿童督导员和村级儿童主任培训班,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儿童服务水平。
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成立昭平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昭平县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实施方案》《昭平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妇联等部门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10场次,发放宣传材料2000份,手册1200多本,宣传单5000余张,提供法律咨询57人。举办法律知识竞赛5场,“法律知识进家庭”讲座5场。开展以“反欺凌、反家暴、反邪教”为主题的以案释法青少年专项法治宣传活动10次。
党建引领,推动社会组织和区划地名工作
坚持党建引领社会组织。五年来,每年举办一期社会组织党建和业务培训,坚持在登记、年检、评估、抽查“四个同步”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累计办理登记、注销等业务38起,共160家社会组织参加年检,156家检查合格。
区划地名有序推进。做好国家地名库信息更新,开展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完成《昭平地名故事》的编撰和出版,坚持毗邻市县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坚持召开年度全县地名管理工作局际联席会议。2023年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来,对乡镇道路和县城背街小巷地名进行命名,推进乡村地名采集上图、地名信息共建共享,收录采摘园、电商、乡村旅游点、农家乐等点位23个,为黄姚豆豉、北陀豆腐等一批名优土特产,仙回调马、北莱陨石等民俗旅游产业“装上数字翅膀”。
专项救助,做好流浪乞讨救助管理
五年来,坚持“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为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成功21人次,护送返乡人员75人次,家属来站自主接回8人次,帮助购票返乡12人次,累计救助救治落户安置的流浪乞讨人员157人次,累计救助救治县集中安置的城乡暴力倾向精神病人298人次,切实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